→以往各期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40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4月编印

          

本期要目:

 

高校学报名栏是如何打造的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

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特色项目的评价与培育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应用性研究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创建专业教室 架起就业“高速路”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经   

《电子签名法》实施前后

两重天  泽被众企尚需时日

    48日,北京市海淀区地方税务局召集了中关村内的多家企业,向他们抛出了“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税务征管”这块主题“砖”。会上,北京市海淀区地税局局长李玉庆说:“如果能有一个调查用数字来形象地描述人们因为要用纸介质到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审报相关业务的话,肯定,这个出行的人数、车辆数高得惊人。而这其中,还有因此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麻烦,比如由此造成的交通费用支出、交通事故等,这肯定又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显然,41日开始实行的《电子签名法》的实施将会让这些数字“降温”。

对电子政务的冲击——不只是一个

简单的签名

    菲利普莫里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中华区税务经理梁红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件发生在一个月以前的事情。那时,卡夫集团在广州的分公司因为法人代表更换,当地税务局要求由卡夫公司上交一份更换代表法人签名的公证。按照《公司法》规定,法定代表人更换需更换税务登记证,因此,当地税务局要做清税或税收担保方面的要求。从《企业法》角度来看,更换法人,法律责任也要随之变化,这样的要求也合情合理。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法人不止是广东一家公司的法人,还兼着全国各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他是大中华区、亚太区的副总裁,全世界的工作都有涉及,不可能为这样一件只要几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情去趟广州。”梁红星说,所以,当时,大家建议可否用可视的方式来做。但是当地税务局要求公证,当地签字公证却必须要求面对面进行公证。最后,经过协商,当地公证部机构托北京一家公证机构处来处理此事,约好了时间到卡夫CEO的办公室进行视频公证。

    此公证全程只用了不到5分钟,然而协调此项工作前后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梁红星表示。而现在,电子签名的出现,完全可以不用花如此周折来办理这样一个变更。

    由此,他认为,企业每年给税务部门审报文件,其中需要公司很多董事签名,而这些文件都是来自各个主管部门,因为《电子签名法》的实施,使得电子签名和手写签字效力同等,企业因此会减少很多麻烦。

对电子商务的冲击——节省的不仅仅是100万元

    《电子签名法》实施前,联想电子商务对于网上订单的确认通常是索要对方真实信息的传真,并且要加盖对方公章才可,以此作为采取一定法律手段的凭证。“那个时候,每张订单的处理时间平均是40分钟一张。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先与北京天威诚信公司合作,启动了电子证书技术,在这之后,我们所有的订单处理只要1分钟就可以了。在订单确认环节上,我们每年至少要用节省100万元。”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处经理徐夫容说。

    在《电子签名法》实施之前,电子商务网站都有一些“土办法”来确认网上大宗订单。

    联众世界技术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陈咏梅说,联众先通过与客户方发传真确认订单,确认完之后就要用特快专递来取原件订单才踏实。

    本来电子商务就是要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在没有得到《电子签名法》保护之前,企业如果不用这样的土法,就会有遭遇诈骗的可能。搜狐商城的一位工作人员称,有的客户买搜狐的虚拟产品,比如点卡之类,先用信用卡消费得到点卡,然后很快就把信用卡的此次消费撤销,客户等于免费“买”到点卡。所以,即便企业尽力控制风险,也始终无法避免。

    41日之前,如果你在某电子商务网站上定了一张去往某地的飞机票,“Enter”键轻轻一点,交易便能成功。可是,由于某种原因,你不得不取消机票。打一个电话你可以告诉订票中心——刚定的机票我不要了;或者,有些客户根本就不承认自己曾经定过票:是别人用的我账号上去进行的交易。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取消这些预定并不用承担任何损失;但是对一个电子商务企业来说,通常由于客户的这种行为而造成的损失就要自己来扛。

    书生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韩庆军博士举例说,“(消费者)没有诚信;(企业)也没有(得到)法律(保护)”。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拥有近百万会员的机票代理中心每个月都要亏损几十万元。”在41日之后,采用电子签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都可以用法律的手段来对此类恶性交易进行处理。

    据了解,由电子签名的方式进行的合同的签署或者订单确认,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任何地方用数秒钟就完成传输。因此,与传统的纸介质合同相比,再快的快递公司也无法与之比拟。

对于消费者、企业而言——电子签名敢不敢用?

    电子签名技术相关的CA证书已经有10来年历史了,但是10年的时间并没有让CA证书普及国内的大江南北,这和电子商务、政务的发展有关系。但是就最近《电子签名法》实施以来,仍然并没有引起企业对电子签名的热情响应。

    这是因为,电子签名的确为企业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承认其利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担心的问题,比如,第三方认证机构(CA)的可靠性问题、市场推广问题、申请认证的费用等。

    搜狐商城的工作人员认为,他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电子签名的第三方认证问题。根据《电子签名法》的原则,所有的数字签名都是证明个人身份的,“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服务。”这就是说,电子签名要合法化,必须要得到国家认可的电子签名认证机构认证。据了解,目前国内有几十家第三方认证,但是通过认证的却寥寥无几。

    我非常支持电子签名,但是国内目前的诚信环境还不太好,因此,第三方认证的可靠性问题我认为就是电子签名推广的一大障碍之一。如果电子签名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那将会使企业的效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他说。

    此问题需要国家进一步来通过一些管理,实现CA机构的认证。

    去年,我国山东大学的一位教授在极其理想的情况下破解了国际通行的两种密码算法,这就好像一座高楼大厦的结构上出现了一个漏洞,因此一些企业担心电子签名的安全性问题。对此,书生公司的韩庆军表示,因为只是极其理想的情况才能挖出这个小洞,一般情况下还不会出现,所以对于目前来说,这个漏洞还不足以让这所大厦倾塌。

    安全问题可以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来解决。但是对于市场推广来说,电子签名目前的情况就像是处于漫漫冬季,需要春风吹拂才能唤起盎然生机。韩庆军说:“很多企业还不知道到哪里申请认证证书。很多消费者也不知道能在哪里使用电子签名,更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都是阻碍发展的问题。”

2005416日《科学时报》,杨琪/文)

 

中关村校办科企

为何步履艰难?

    高等院校利用自身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优势创办的校办企业,是一种使教学、科研、生产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新型组织形式。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校办企业随中国经济一起经历了不少重要变革,逐渐成长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中一支独特而重要的力量。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等明星企业,更成为校办企业的杰出代表。

    但是,最近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和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中关村新技术企业群中,校办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于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的科研资产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并实现强大的生产力,并没有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相反,由于种种制度上的约束,校办企业的发展显得步履维艰。

    据报告统计表明,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共有中小科技企业11786家,其中校办企业有120家,隶属科研机构的企业有427家,校办企业和科研机构办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的4.64%。报告显示,校办企业平均资产已经超过1.8亿元,科研院所企业平均资产0.6亿元,其它企业平均资产不到0.5亿元。校办企业具有资金实力雄厚、无形资产多的特点。此外,校办企业人员教育程度也较高,博士以上学历人员占2.88%,硕士学历占10.73%,均高过其它企业,体现出校办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显著优势。

    但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在催生了极少数几家有竞争力的企业外,并没有结出技术创新、经济腾飞之果。报告指出,校办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略低于科研院所企业,而平均经营利润比其它企业低一半,上缴税收也明显偏低,出口水平更是不到其它企业平均水平的1/6。更出人意料的是,校办企业的科技活动支出和专利授权数均不突出,而技术收入和新产品收入平均水平均低于科研院所企业。

    报告进一步分析说,校办企业的收入、税收、利润等指标均偏低,并不是个别企业的特殊现象。校办企业本应成为释放高科技生产力、促使科技研究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主导力量,但事实上,校办企业的科研能力并无过人之处。报告中说:“中关村园内的校办企业,的确存在着整体结构性的问题。校办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表现,映射出其内部创新机制并非那么顺畅。”

    报告通过回归分析指出,中关村校办企业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是产权不清晰。国家、学校、研究人、经营者等主体关系纠缠在一起,难以合理界定、理顺产权关系。尤其是校办高科技企业中科技成果入股的情况很多,无形资产界定本身就不容易,使得校办企业的产权问题更为复杂。

    人事关系不清和资产管理不善,是制约校办企业发展的另两大瓶颈。报告指出,学校领导担任企业主管,校办企业的职工多为主办单位的在册职工,这使校办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难以得到有效实施。由于在产权和人事关系上与学校的纠葛,校办企业在资产运用方面往往不如民营企业那样谨慎,普遍表现出重投入、轻管理。

    而市场运作能力低,则是校办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报告分析说,校办企业的经营普遍以学校科研成果为主导,却忽视了与市场需求的联系。国外在高校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一般是在保护学校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组织和经营都与学校相脱离,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企业。而中国的很多校办企业,始终与学校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校办企业游离于市场和需求之外,很难适应市场竞争。

    报告建议说,校办企业要发展,必须去除制约校办企业前进步伐的限制。首先必须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机制,理顺企业与学校之间复杂的产权和人事关系,才能实现有效的创新激励,使得学校的科技储备顺利走向市场,反过来又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此外,校办企业必须从技术和产品导向转型为市场导向。技术要实现为利润,必须把出发点放在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之上。

    据了解,中关村园区和各高校,目前正在开拓一条全新的、捏合学校资源与市场需求的路子:创业园模式。创业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与学校脱钩的关键性问题,使高校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利用有了较好的制度保证。

   2005413日《科学时报》,郑金武/文)

 

53万北京市退休人员

家门口可报医疗费

    医疗费单据交到街道社保所,15天后,钱就打到了存折里。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425日透露,从今年71日起,北京市陆续将有53万退休人员可以选择在居住地街道社保所报销门诊、急诊大额医疗费。

  此前,退休人员报销大额医疗费要到原企业,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一些退休人员从城区搬到了郊区,也有一些企业外迁,退休人员跑一趟原单位要两三个小时。此外,有些企业怕麻烦,本应一个月收一次退休人员的报销单据,一些企业一年才收一次。也有的企业不及时将报销费用交给退休人员,而是挪作他用,经常有退休人员提出报销申请两个多月还拿不到钱。

  比起到原单位报销医疗费,在社保所报销不仅减少了退休人员的奔波,也将报销周期缩短为15天。退休人员只需把医疗报销费手续交到社保所,社保所统一交到医保中心,15个工作日内,报销医疗费用将由北京银行打到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专用存折。报销的支付明细和拒付明细将由北京银行邮寄给退休人员。退休人员可到附近的北京银行或拨打“9616”查询报销医疗费是否已到个人账户。

  去年,劳动部门在西城区3000多名退休人员中推行“既可在单位报销,也可以在社保所报销”的试点,2300多名退休人员选择了通过社保所报销的方式。由于试点的成功,北京市计划从71日至年底,将在居住地报销医疗费的退休人员扩大到53万,其中西城区和宣武区各10万人,基本实现全区退休人员报销不出社区。劳动部门将逐一通知退休人员本人,让其选择在何处报销。

  据了解,北京市共有企业退休人员144万,劳动部门将在三年内使全市退休人员能够在居住地报销医疗费。

2005426日《北京日报》,方芳/文)

 

       

高校学报名栏是如何打造的

   教育部日前从1200种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众多栏目中评选出16个名栏,旨在通过名栏建设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学术水平,打造学术品牌,发挥示范作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栏目等16个入选名栏是怎样打造的?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推出更多的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不久前,记者对一些入选名栏的学报有关领导进行了接触,可归纳出三条重要因素。

  前沿意识。这些入选名栏非常注重追踪学术前沿,提高学术品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创建于1997年。这一栏目之所以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同,不仅在于它是中国经济学界唯一以“中国经济学构建”为探讨内容的特色专栏,而且在于栏目坚持的“三个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前沿意识。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丁任重说:“正是有了这‘三个意识’,我们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国内外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充分发挥金融学科等应用经济学的雄厚学术力量,以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学术含金量,培植新的学术增长点。”

  匿名审稿。如何保证稿件质量和水平,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和学术赝品,是许多学报主编非常关心的问题。记者了解到,一些学报不断改进和完善审稿、编稿制度,实行了同行专家推荐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保障了组稿、审稿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公正性。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对记者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栏目的做法是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和严格的三审制度,按照选题新、观点新、内容新、材料新的‘四新’标准,层层把关,以保证学报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

  优稿优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5年正式开设“青少年研究”专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陆士桢说:“建设该栏目的一项措施就是提高稿酬,提高‘科研分值’,设置优秀论文奖。学院加大对青少年研究方面的文章的倾斜力度,对发表在‘青少年研究’栏目上的文章给予比较高的稿酬;校内在计算科研成果时,提高学报特别是‘青少年研究’栏目发表的论文的‘科研分值’。为扩大影响,我们每年从该栏目上发表的文章中评出35篇优秀论文作为‘名栏中的名文’,给予特别奖励。”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哲学社会科学的荣誉。”一些学报主编和学校主管领导对记者说,在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粗制滥造、抄袭剽窃、人云亦云都是要坚决反对的。只有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了,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2005411日《中国教育报》,黄文   唐景莉/文)

 

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探析

   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具有统领引导作用,办学定位不仅从宏观上概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治校理念等,而且还具体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形式、办学类型与类别等做出方向性选择,是一所学校的方向标,必然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引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学校办学定位基本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1.总体目标定位。它是对学校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总体概括和描述,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治校理念、发展目标、办学特色等。总体目标定位具有理论性、宏观性、纲领性的特点,对其他定位具有统摄作用。

  2.基本职能定位。大学的基本职能一般包括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个定位主要是指学校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科技贡献的方式、社会服务的领域等。

  3.学校类型定位。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高专四种类型;按照人才培养类型分为三种类型: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这一定位对于学校确定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4.学校类别定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统计中,把高等学校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等。在国家制定的评估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不同类别的学校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个定位要求学校对学校类别作出选择,这一定位对于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专业结构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5.办学层次定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学历教育中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三个层次,在学位教育中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层次。这个定位是指学校要在学历或学位的三个层次中选择发展方向,同时选择多个学历或学位层次时,一般也应确定占主导地位的办学层次。

  6.办学形式定位。我国高等教育形式按照教育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按照学制划分可以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这个定位是指学校要在办学形式上对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全日制、非全日制作出选择,同时选择多种形式时,一般也应明确占主导地位的办学形式。

  7.服务面向定位。服务面向是指一所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范围及层次。服务范围是指学校是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还是为全国服务。服务层次是指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分为教育部直属、其他部委所属和省属等几种管理方式,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对于生源和学生就业去向以及学校服务范围都有很大影响。这个定位是回答学校服务的地域范围或对象范围(地域指服务全国、地区或地方,对象是指服务的部门或行业),是对毕业生培养层次和就业方向的界定。

  8.发展规模定位。这是学校对办学规模作出的界定,是数量目标的定位。学校的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密切相关。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一个合适的办学规模,而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又要确定一个科学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

  确定科学、合理的学校办学定位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确保大学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对学校的期望等,来确定在什么领域、层次、地域范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尊重历史,要充分挖掘历史传统资源进行合理定位。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包括学校的价值理想、办学目标和管理的基本原则等,而大学的办学定位首先是对传统办学理念的继承与重塑,历史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对高校进行定位,能够使高校更加明确自身的目标、价值和追求。

  实事求是,要全面考量学校实力和资源条件进行合理定位。“大学本身的资金和能力有限,必须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在学校办学定位时要正确处理需求与可能、奋斗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要量力而行,实现办学定位要具有相应的措施并具有可操作性。一是要全面衡量、评估学校学科结构、师资水平、学术科研水平等在内的办学实力、办学条件等的单项和综合实力情况以及在区域乃至国内国际的位置情况。二是要分析学校的资源现状和潜力,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基本条件等,充分认识各项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注意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以保证目标能够实现。

  面向社会,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定位。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和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和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必然造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存在不同需求。因此,高等学校首先必须知道服务的方向,充分认识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市场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找到学校发展和市场需要的结合点,创造出学校自身特色,在人才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一方面是根据区域经济和地缘特点,即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层次进行定位,服务范围是指学校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还是为全国服务。服务层次是指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既要考虑国家的发展需要,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又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以高校的服务方向为出发点,避免附和和攀比。

  突出个性,要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进行合理定位。特色与优势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优势是高于同类,特色是有别于同类,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特色又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特色办学有利于树立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有利于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求得发展。因此,高校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自我评价和对比评价,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科对象和服务对象上培养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使学校得到合理的、更大的发展。办学定位的特色是学校个性化的体现,因此,办学定位本身还要有特色,不能模仿或抄袭。

2005412日《光明日报》,朱振林/文)

 

中国人民大学高频率高质量

讲座会议引领潮流

    4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期共和国部(省)长论坛上,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林炎志就中国经济为何能持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进行了详细讲解;4月4日,“挑战与创新:变革世界中的高等教育——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学召开;4月7日,司法部长张福森应邀出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名家法学讲坛”,就监狱体制改革、社区矫正试点、公职和公司律师试点等司法行政制度改革发表演讲……

    平均每周有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每十天有一位外国大学校长来访,每月有一位外国政要、驻华大使或外国著名学者来学校演讲,人大用高频率、高质量的讲座论坛,让学生有了知识更新的活力。

    近年来,论坛多、讲座多,已成为人大的一道风景,吸引了周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赶来倾听,展现了人大引领潮流的独特风格。共和国部长论坛、地方领导论坛、吴玉章学术讲座等让学生一饱耳福,“中国人文社科论坛”作为已打响的学术品牌,吸引了不少高端的学术群星,有吴敬琏、厉以宁等国内学术泰斗,更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罗纳德·麦金农等世界顶尖大师。专家围绕热点问题激情对话,学生们的的确确品尝到“学术大餐”的魅力。

      (2005年4月18日《文汇报》,陆静斐   梁敬芝/文)

 

决策参考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职教育指纳入全国统一招生的普通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有普通本科高校和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广义的高职教育指所有类型专科层次高等教育,除狭义的高职教育外,还包括成人高等专科教育、专科层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本文从办学规模、招生、就业、专业设置等几个方面,比较详细地探讨北京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狭义)的基本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若干趋势。

北京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与举办学校的类型

    1999年以来,北京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和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到2003年较1999年分别增长了 1.48倍和 1.76倍。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类型繁多,且以普通高校举办高职教育为主。

    目前,北京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中独立设置高职学院(皆为专科层次)逐渐增多,达到19所。主要有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大多是2000年以后设立的;以举办高职教育为主要办学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为代表;其他类型包括:举办二级高职学院或少量高职专科的普通本科高校、以分校形式举办高职教育的普通高校及举办高职教育的成人高校。

北京高职教育目前主要为专科层次,学制大约为3年,部分学校的少数专业为两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学院2004年在9个专业开始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从2004年开始,高职教育的基本学制将由现行的三年逐步调整为两年。

北京高职教育的招生

    1.高职通过两种方式招生,五年制高职开始扩大试点

    高职招考的一种方式是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即通常所指的“高考”,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另外一种方式是“单考单招”,是由北京市组织的主要针对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的考试,仅在北京市招生。北京高职在整体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单考单招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五年制高职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2004年以前,北京高职院校中只有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五年制高职,2004年北京将五年制高职的举办学校扩大到7所。

    2.高职院校面向外地的招生不断增加,艺术类高职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按照国家政策,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应主要面向当地招生。1999年,北京地区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试办高职,面向外地招生很少。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北京高职面向外地的招生不断增长并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03年达到1万多人,占高职招生总数的1/4多。面向外地招生较多的是部分普通高校的二级高职学院,独立设置的民办高职学院面向外地招生也较多。

    3.高职招生整体情况转好,但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2003年,北京地区各类学校面向北京生源的高职招生计划是22848人,大部分学校都完成了招生计划,而且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退档现象,新生报到率也明显提高,一半以上的学校超过90%。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宣传力度的加大,社会认可度提高,以及北京高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率等都是高职院校招生转好的原因。

2004年,北京高职招生情况继续转好,公立院校基本都完成了招生计划,但民办高职招生形势则相当严峻。2004年,北京有10所民办高职院校纳入计划内招生,截至7月底录取结束时只有北京城市学院完成了招生计划。生源缺口达3206人。这些学校被迫降分补录。社会认可度不高,专业重复设置,普遍集中在经贸、计算机、涉外等领域,办学条件较公立院校有较大差距是影响民办高职院校招生的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只有多花气力“练内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硬件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办出特色,才能真正改善目前的招生状况。

北京高职生的就业与升学

1. 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状况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困难。由于高职生是大学扩招的主体部分,其就业问题备受关注。2002年北京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53%2003年增加到62%2004年为 88%,同本科生基本持平。这表明北京高职生的就业状况在不断改善。200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4年为61%,说明北京的情况好过全国平均水平。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提高表明社会对高职认可度的不断提高,而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则是根本原因所在。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流动性小,要求条件也低一些,比较好用。为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从2003年起北京市采取了有效措施。比如每年举办一次高职毕业生专场双向选择招聘会,高职生的“农转非”在入学时可由学生自选城镇和农村户口等。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呈现出的几个特点

一是就业率在不同高职院校间差异显著,北京联合大学、首钢工学院及公办独立设置高职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同行业、企业结合紧密,开展产学合作较好的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二是面向高新技术的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就业状况较好,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就业率明显较高;各校的特色示范专业普遍有着较好的就业率。三是由中职(三校生)升入高职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获得“双证书”的高职生就业状况更佳。四是学校推荐就业仍是高职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3.高职毕业生“升本”愿望强烈,毕业后进一步深造的数量不断增加

高职毕业生继续深造有三种模式:一是“专接本”模式,先推荐后考试,进入普通本科;二是参加成人高考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升本”模式;三是借助合作办学途径到国外学习,拿国外的本科文凭。

2003年初,北京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各高职院校可以选拔15%的优秀毕业生参加“专接本”考试,其中2/3的学生可升入大学。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升学愿望强烈,究其原因多是不满足于专科层次的学历及为提高就业竞争力作长远考虑。

北京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

1.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初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逐渐走向规范化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教育部没有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建立全国统一的专业指导目录,高职院校设立某个高职专业,须提前一年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认定具备条件,批准设立,同时在教育部备案。由于缺少统一的指导性专业目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了专业名称混乱、专业内涵不明确等问题。2002年,北京市教委颁布了一个地方性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该目录体系由12个专业大类,及下设的53个专业类别,共计258个指导性专业构成。该目录的颁布,对北京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起到了显著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2004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该目录以面向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为19个大类,下设二级类77个,556个专业。该目录的颁布标志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管理在整体上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2.高职院校的专业数量持续增长,新专业不断涌现,反映了首都经济和社会新发展的需要

2002年,北京市新增高职专业点76个,共计59个专业,涉及18所高职院校。59个专业中,设置较多的是工商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物业管理等。2003年新增专业点39个,共计32个专业,涉及16所高职院校。39个专业点中,经贸、金融、保险类最多,为13个,文化教育、体育、行政与司法类各8个。至此,北京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开始进入了一个“活跃期”,许多专业带有北京城市发展的特色,并呈现出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

另外,根据2003年对北京各高职院校的所有招生专业的统计,设置较多、办学点数量在前10名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财务会计、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市场营销、金融、国际商务(或商务英语)、汽车运用与维修、广告策划与制作,计算机类专业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有举办。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其他特点

一是大部分专业的设置具有行业背景;二是专业设置灵活性强,专业口径宽窄并存,出现了不少复合性专业;三是艺术类专业,比如节目主持、影视设计制作、形象设计等专业数量、布点明显增多;四是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断增加,这些专业一般特色比较鲜明,代表着较高的建设水平,具有示范性。

4.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尚存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面向三产的专业较多,面向二产的专业偏少而目前北京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对二产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在持续增长;二是各院校之间专业重复设置多,热门专业一哄而起争着上,降低了各自的专业特色,有些学校则尚未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北京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向

 l.高职总体规模将继续扩大,独立设置高职学院进一步增加

 根据北京市教委的规划,到2008年,在京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放在研究生和高职层次,本科招生规模将趋于稳定,不再进行扩招。在高职教育的几种办学类型中,普通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等普通高校停止了高职招生,有的普通高校则大幅度减少了高职招生。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数量和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004年达到19所,招生占高职总体招生的一半以上。

2.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提高

北京市日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逐步取消对高职教育的差别性政策(如收费、农转非、报到证等),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就招生而言,高职院校一般为专科层次,为第三批次录取,录取分数低于普通本科院校还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但高职院校的录取报到率逐年增长说明社会对它的认同在提高。尤其可喜的是,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逐步上升,预示着北京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前景。

    3.中高职衔接加强,学历职业教育同社会化职业培训密切结合

为满足中职(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日益强烈的升学愿望,高职院校将进一步扩大对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比重,同时在学制、教学、课程等多个方面加强衔接,中高职教育逐步走向贯通。广大高职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拓展和丰富了学校的功能,给学校带来了良好收益,增强了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举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对自身发展相当有利。

4.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大

北京目前有民办高职学院10所,可以预见民办高职学院的数量还将有较大增加。未来几年中,北京高职院校的增加主要通过重点中专升格、成人高校转制、民办高校纳入统招成为高职学院等几种途径,其中最后一种途径将占较大比例;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支持在高职教育领域尝试多种办学机制的改革,大力发展民办高职教育;另一方面,北京民办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目前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不含民办高职学院)76所,逐步办成高职学院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之一。

5.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将不断加大

高职教育作为一类教育,在质量提高、特色加强以后,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将趋于激烈。高职院校增加以后,内部分化会日渐突出,目前已经显现。比如就毕业生就业来说,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在北京高职院校中,就业率高的接近95%,低的则只有60%多。就业率高,竞争力就强,声誉就会越来越好,从而有利于招生等方面的优势地位的保持,使学校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2期,史士本/文)

 

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

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

    中国近20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本文借用经济学中几个紧密联系的术语——精益生产(柔性生产)、敏捷制造(弹性生产)、虚拟企业、虚拟经营来解释校企合作的实质,归纳校企合作拓展高职院校发展空间的具体途径,提出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的方向和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实质是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市场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动态化,而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程度。这些因素导致生产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和虚拟经营。

    精益生产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率先出现,它以企业内部的适时生产(JIT)、并行工程(CE)、全面质量管理(TQM)、组成技术(GT)等关键技术构建信息、技术、管理、控制平台并对供应链上众多金字塔式的配套合作厂商做科学管理调度,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响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不同品种、批量、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保证产品或服务的低成本、高质量和企业较高的获利能力。

    198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里海大学提出了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工厂)的概念。敏捷制造将先进制造技术与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人、灵活的管理过程集成,以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机会做出快速反应。敏捷制造强调企业要主动开拓市场,企业组织和生产过程可以重构、生产设施可以重用、企业生产规模可以调整,强调“虚拟工厂”而不是“工厂集成”,即借助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围绕新产品或新机遇,通过不同地区企业的联合,发挥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实现快速响应,在竞争中赢得客户和市场。

    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具有对市场快速反应、组织的可伸缩性、产供销的一体化、服务个性化等共同点,    而且二者具有共同的组织基础——虚拟企业和共同的运作模式——虚拟经营。

    “虚拟企业”是相对于完整的企业而言的。一个完整的企业具备研发、生产、销售、人事、财务、后勤等功能,并有承担这些功能的内部组织。而“虚拟企业”是以不完整的企业组织履行完整的功能,把组织中的一部分社会化、虚拟化到市场中去,自己只控制、发展最有优势、最有竞争力也最关键的组织,实现以最小组织、最少的投入争取最大效益的目标,虚拟企业突破了内部资源选择局限,加强了企业之间、企业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合重组,提高了专业化水平,深化了社会分工,加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市场运作方式,就是虚拟经营。虚拟经营以虚拟企业的存在为前提,虚拟企业是虚拟经营的载体,而建立虚拟企业的目的也就是虚拟经营。正是在虚拟经营的过程中,虚拟企业的优势现实化为企业的成本优势、应变优势和竞争优势。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本质上也属于虚拟经营。第一,校企合作肯定存在一个类似于虚拟企业的载体,具有虚拟经营之“形”。第二,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特质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合作,携手发展,共创辉煌,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场地、时间、人力,做到了单方面难以做到或做好的事,实现了双赢,有虚拟经营之“实”和“质”。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是一种精益生产和弹性扩张。作为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了“四个精益求精”,即师资培养上的精益求精、学生培养上的精益求精、科研成果的精益求精、专业设置的精益求精,在有市场需求的地方、时候利用企业的资源,加大人才的生产规模,在市场热点转移后就及时收缩战线,可进可退,能伸能缩,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虚拟扩张空间或者叫做弹性扩张空间。

    二、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空间主要通过九个方面释放出来:

    1.教师培训空间的虚拟扩张。培养优秀的高职学生,首先要求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除了纯理论的培训,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实习或下企业锻炼。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实训、实习、参与科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流程,了解行业态势,为课堂讲授积累来自实践的生动案例;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逐渐提高自己的“双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一些企业之间实现了“对流式”师资培训制度,教师可以到企业调研、直接参与公司的实际运作或在企业任职,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院兼职教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对新分配来的院校毕业生和调入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先安排到生产单位进行三个月至半年的生产实习;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参加生产实习,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应用技术,且要求重点专业教师每年要有不少于二周的生产实习。一般的培训都需要培训单位花钱,而这种在合作单位培训基本上都是免费的,而且在培训时间、培训方式上都可以根据校方的要求,灵活安排。

    2.教师科研空间的虚拟扩张。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发现、寻找科研的新突破口,或者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搞科研合作。这也是高职院校贴近现实、贴近实际需要搞科研的必由之路。如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根据企业需要适时成立各种技术开发小组,如与上海数控开通公司合作开发数控铣床,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完成了从设计、制作、调试到运用的全程开发。北京立信会计职工大学与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开发了《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多媒体教学光盘,以这项科研成果为基础开设了一门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综合性毕业实践课。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州泰隆集团争取到了两项技术攻关课题——在现有摆齿机上如何利用计算机控制齿轮修形以及在现有摆线磨齿机上如何利用计算机控制对摆线轮修形以解决摆线二齿差的修形问题,获得了有实践意义的科研主攻方向。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与葛洲坝集团在科研上进行了委托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等形式的探索,如为葛洲坝集团  开发了“塔带机自动控制装置”、“高边坡锚固定处理技术”。借企业的技术、设备、数据资料、人员,高职院校可以节约大笔投资,实现科研工作与现实需求的对接,跟上专业领域研究的动态,这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借力发力,借智生智。这也说明,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工作应该眼睛向下,向企业需要看齐,向行业需要看齐,主动抓横向课题。

    3.教师科研成果推广空间和校办企业发展空间的虚拟扩张。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学校、企业的科研平台,能拿出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科研成果。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在合作企业孵化或实现成果的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的科研成果则直接转化为高职院校的校办企业,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己拥有的GPS技术,在物流、旅游、林业专家的建议下,开发出了在森林资源调查、物流管理、旅游、车载导航、国防建设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带电子地图的掌上卫星导航定位仪”。2002年高交会上,该成果正式与浙江民营企业集团001签约,共同投资组成普泰科技有限公司,学院以技术作价入股,占30%股份,对方投入1000万元,占70%股份。目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有3个将老师的科研项目孵化吸引100万以上企业资金的校办企业。这样的例子在我国高职院校校办企业为数不少。

    4.学院新专业的虚拟扩张。学校可以在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中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脉搏,发现并及时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使高职院校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吸纳协会、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专家、高级工程师作为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专业顾问委员会成员,使其参与修订教学计划、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正是在校外专家的参与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机械制造专业改造为以数控设备为终端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专业,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创建和调整了机电一体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电机与电气、数控机床等一批特色专业。这些新专业都是根据市场需求、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和调整的,因而培养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合作委员会,并建立了企业调查制度,根据调查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根据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指导教学改革,调查分析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调整专业设置。

    5.实训教学空间和学生实训空间的虚拟扩张。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进行理论教学以外的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学生也可以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增强职业能力。如广州长丰电子设备厂送给白云学院一台UP-300超声波电火花复合抛光机;森源公司在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森源数控实训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敏孚公司共同创办“敏孚机械系”、与浙江联通公司合建联通信息系(联通投资建教学楼和实习工厂、投入各种设备);北京立信会计职工大学由用友等企业提供软件和技术支持,学校投资购置设备,双方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校内创设了模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环境,都极大地改善学校的实训环境,节约了高职院校的建设资金,同时又为自己提供了实践教学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院等都在多家企业中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广阔的实习实训基地。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湖南铁道职院还通过校企合作,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学校的实训能力提升到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

    6.学生就业市场和空间的虚拟扩张。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领导专家在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担任职务,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在学生毕业前来学校举办人才交流会,或邀请优秀学生实训、实习,构建起学生的就业网络。如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自2000年来接到好又多开出的“定单”,贸易类专业与捷强连锁超市公司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生三年三次下企业实习锻炼,到毕业时已非常熟悉岗位,基本上只要愿意就可以就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累计有2700多名毕业生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介绍或推荐寻找到就业机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以上,有的专业则达到65%以上。港口与航运专业近3年的毕业生,3/4是在毕业实习时被实习单位录取的。浙江求是职业技术学院甚至把合作企业延伸到了新加坡,把学生的就业渠道拓展到了新加坡和新加坡在华投资企业。

    7.培训市场的虚拟扩张。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和实训室的优势,为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服务,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双方的利益。企业培训中心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高职院校也可以为企业兴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和长期班,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吸引资金增强办学实力。如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就成为葛洲坝集团实施职工培训的龙头,承担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特殊工种培训、涉外班组长培训、技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高层次培训任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与无锡地区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与外资CISCO软件公司合作成立了同济大学SDRC技术培训中心,中心能在对外培训服务中受益(已成为上海职工素质工程教育培训基地),也为中心的持续发展、设备更新提供了经济支撑。北京立信会计职工大学与用友软件在合作开发教材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惟一的一家“用友软件高级授权培训中心”,受到学员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学术空间和学术氛围的虚拟扩张。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一些企业业务领导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被聘为学校的客座副教授,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利用学院的平台召开企业或行业的学术讨论会,都能营造学术、科研氛围。如果企业领导或技术人员直接把课题委托给学校,“企业点题目,学校做文章”,更有利于带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上台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顾问在2003年带来了56场报告和181100万经费的横向课题,有78位教师到企业开讲座,扩大了教师的学术空间,有力地强化了学校的学术氛围。

    9.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的虚拟扩张。在校企合作特别是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高度学习化的组织都会对合作企业产生间接甚至直接的影响。例如一些企业在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高效、凝聚人心的管理机制,纷纷组织干部员工来考察、学习、取经,探讨如何把企业改造为学习化的组织,如何建设团结和谐稳定的企业文化。产学合作,成为企业了解、学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桥梁和纽带。学院的声誉在无声中扩大。更多的合作者慕名而来。

    这些虚拟扩张,形象地说,就是借力扩张,尽管具体的扩张方式不同(包括借智扩张、借资扩张、借人扩张、借地扩张、借制扩张),但都达到了节约资源,减少风险,把握市场机遇,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高职院校在学校本身之外,又虚拟出了一个实体,开办了一个虚拟企业或虚拟学校,整合利用了企业的资源,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高职院校“虚拟经营”和虚拟扩张应注意的问题

虚拟经营绝不是越“虚”越好。从企业虚拟经营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中的高职院校虚拟经营,笔者觉得要树立一个理念,把握一个关键、坚持两个“不断”:

1.树立一个理念。校企合作战略不是高职院校愿不愿意选择的战略,而是必须实行的战略。校企合作,社会参与,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校的人才培养面向社会、紧贴经济的保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办学能力的基本渠道。

    2.把握一个关键。校企合作中的高职院校虚拟经营,高职院校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的优势资源,企业也难以产生合作的愿望。所以,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全心全意图自己的发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强大的实力、高速的发展来赢得更多的合作与支持,求得更快的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密集、科研成果较多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建自己的软件中心、自动化中心、技

术转移中心、孵化器,成为承担企业、行业、地区技术研究任务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3.坚持两个“不断”。(1)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视野,把合作对象由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群、行业、政府,把校企合作演变成为学校行业合作、学校政府合作、学校社区合作等多种形式、多种对象的合作,如2002年,深圳市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中小企业技术支援中心,建立了设备制造公共技术平台;20033月深圳市高级技工学校和市钟表行业协会以及铃木电梯(深圳)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和培训基地,共同培养市场急需的高级技工。上海市教委按照上海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始建设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实行开放、联合的运行机制。宁波通过举行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会等形式,让高校与企业面对面接触与对话,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把研究发展中心设在高校,至今已有10余个政府部门和企业在高校成立了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实践也预示着校企合作的大方向。(2)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近年来,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举办校企恳谈会、“校企论坛”,听取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探讨校企合作的方向、途径;设立校企协调员,负责收集产业信息,促进校企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章程,在科技成果信息发布、转让、科研选题、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紧密协作;将国内外著名IT厂商的权威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实行“2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行“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新专业设置模式,给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些实践中的创新值得我们关注。校企合作层次的提升也必将有助于拓展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提升高职院校虚拟经营的绩效。

(《职业技术教育》20052期,胡延华/文)

 

 

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家级试点工作实施策略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技术人才的客观要求。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规范国家劳动者队伍,是提高就业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持证就业上岗将是我国就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及经过严格训练的熟练技能。因此,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应用型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可靠保证。认真做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行“双证书”制度,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主攻方向。

    一、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积极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创造条件

    1.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稳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稳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全面锻炼学生专业技能,高职学院要建立由实训中心、实习工厂及各教学系的实验实训室共同构成的完善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各专业都应建立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装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实训基地,满足实训教学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各类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实训教学更加科学化、条理化、规范化。实训教学设备除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外,在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技术服务工作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应下大力气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装备水平高、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应用广泛的大、中型先进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要紧密依托行业,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教学运行机制,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2.重视职业技能鉴定,积极试行“双证”制。积极试行“双证”制,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劳动部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规定》为依据,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教学计划,有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此,应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积极为学生考证创造条件;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激发学生职业资格考证的热情,提高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优势。学校应充分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有社会上已开展的职业资格证考试的专业的训练内容应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接轨,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考核的主要依据。

    3.认真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坚持突出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特色,实质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矢志于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按照职业能力模块设置了适应岗位能力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训练二元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专项技能训练证书并重的教学计划,强化实训教学效果,将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和实训教学考核统一起来。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做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线。全面改革实训内容、实训方法,如以“专业工程实践”、“工程实训”取代一直沿用的传统的毕业设计,力争使学生通过实训得到系统、真实的能力锻炼,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要积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加大专业改革建设力度,充分利用行业的资金、设备及技术优势,促进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订单式”教育,与行业、企业开展实质性的联合办学。

二、明确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的基本思路

要做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首先应该从学校主体入手,理清思路,勇于实践。

    l.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全方位提升办学实力。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作为学校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的突破口,理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大张旗鼓深化“双证制”改革,全面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技能与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特色,并以试点工作带动学校的师资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决突出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2.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双证型”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实施成才教育。学校要积极为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创造便利条件,使毕业生既具备职业技术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又具有特定职业单位的快速上岗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上岗,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积极探索,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学校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在35年内全面铺开。试点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实施方案,使试点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为其他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供成功的范例;要积极发挥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优势,在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培训中发挥突出作用,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

    三、周密制订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校(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巨大动力。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一领导,学校应成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学主管院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实训中心主任及各系主任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试点工作办公室,在教学主管院长主持下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与此同时,各系成立相应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并安排专人负责试点工作,由此形成院、系两级试点工作组织运行网络。明确学生的理论知识由所在系进行评定,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评定由所在系会同实训中心共同完成,学生职业技能资格统一由职业技能鉴定所审核并上报。

    2.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学校要从教学计划改革入手,结合专业特点,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切实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大刀阔斧删减脱离实际应用、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联系不紧密的课程。要淡化学科意识,推行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实践性教学是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实现高级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应严格控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占整个教学总学时的50%左右。要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组实践课程,建立符合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为此,必须组织由企业技术人员、劳动部门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研究,积极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3.以应用为主旨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的对接。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更新教学内容是高职教学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主动追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最新出版的高职规划教材校本教材,并聘请劳动部门专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内容努力突出职业标准的要求,即围绕职业能力标准这条主线,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做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全面接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覆盖了职业标准要求的理论考核知识,实践性课程的技能模块涵盖职业标准规定的技能操作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具体技能。学生成绩经考核合格,才能具备相应职业资格所应达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所以,课程教学大纲(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必须全面体现职业标准要求并不断滚动修改。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应积极实施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教师的方针,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委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相应职业资格或考评员资格的目标。

    5.完善实训教学条件,促进实训教学与生产接轨。只有相当完善的实训教学条件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课程规定的技能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在保证实训设备数量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实训设备的质量。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力争使用工业型设备,并与企业正在使用的设备基本一致,才能使毕业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实际岗位上马上得到体现。因此,必须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淘汰一批过时的设备,及时购置最新实训设备,以切实保证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的接轨。

    6.严格职业资格考核,提高资格证书含金量。制定科学的考试考核标准,严格执行规范的考试考核制度。理论课考核要求试题中覆盖职业标准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严格按照职业标准对职业技能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总成绩和操作技能考核总成绩均为合格才能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而学生考核总成绩取决于其在职业标准要求的相关课程中所获得的考核成绩。

    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认真做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探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方式、手段,及时总结试点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推广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是职业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实质性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中国高教研究》20051期,肖智清  周劲松/文)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研究

高职院校特色项目

的评价与培育

    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被评院校申报的特色项目的评价和鉴定是评估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倍受各方面关注的评估话题。特色项目的成果蕴涵着丰富的内在品格和特质,对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起导向和示范作用,对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评估中如何客观、准确地对特色项目进行评价和鉴定,学校又如何对特色项目进行培育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2003年在全国开展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方案》)等有关文件要求,先后对全国26所院校进行了评估。评估工作引起了社会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高度关注,产生了良好、积极的反响;评估工作效应也得到普遍认同,起到了导向作用、认证作用和促进作用,普遍地推进了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促进了其办学水平的提高。

    笔者(作者董大奎系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受教育部的信任,有幸先后参加了20035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其中3所院校作为专家组组长负责完成整个评估工作;2004年又参加了一些地方的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加深了对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评估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对评估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思考。尤其是特色项目的评价与培育问题具有普遍性。

    一是在《评估方案》中,明确要求对达到“优秀”标准的院校必须有经过专家组确认的特色或创新项目。因此,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和鉴定特色项目,具有比较可操作性的评估标准或依据,是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专家组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同样地,在一些被评院校或待接受评估的院校也提出了如何培育特色项目的问题。

    二是教育部为进一步推动评估工作在全国有效开展,2004年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了两期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理论研修班,组织学员学习高等教育管理及高校评估基本理论,特别是重点学习教育部颁发的《评估方案》、《评估细则》、《评估指南》等3个文件,同时请有关专家围绕如何贯彻执行3个文件开设讲座,致力于提高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评估能力。学员们在学习讨论中比较集中提出如何准确地把握对特色项目评价的问题,希望能有比较客观的标准,有好的方法,在实际操作时能容易掌握。还有一些学员提出如何培育特色项目,真正促进人才培养和提高办学水平。

    三是最近受教育部委托,我们在承担研究课题“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方案研究”时,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在制定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标准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是“优秀”加“特色”,即对已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的学校或已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或重点建设院校的基础上,强调办学特色。这样,一个独立的特色项目成为整个遴选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对特色项目进行评估,用怎样的标准和依据进行评估,是课题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鉴于上述实践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笔者作了认真思考,并结合自己相当一段时间从事高职教育管理以及参加评估工作的实践,尝试提出在评估工作中正确评价、鉴定特色项目的若干标准和依据以及培育特色项目的有效措施。

    二、特色项目的评价依据

    特色往往是一所学校历史上的独有品格的凝聚,是精华、是质量、是活力,也是竞争力;特色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例如,体现在学校治学方略上,具有科学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创新的办学思路;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形成了创新的教育模式、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人才特色;体现在学校教学上,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及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体现在学校管理上,建立了创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总之,它归结为学校独有的优质的育人环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质量方面起独到的作用,可以说特色是高质量、高水平办学的支柱。

    为在评估中对特色项目的评价和鉴定得出客观和科学的结论,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

   1.总体感。第一印象很重要。专家组结合对学校面上的考察、阅读自评材料及申报的特色项目材料,产生一个总体的印象和感觉:特色项目是否真实、是否内容充实,是否有丰富的内涵、有改革创新之处、有启迪和借鉴作用。只要不带有偏见,这种印象和感觉可以凭借专家自身的经验、自身的阅历,作出较为客观的反应、判断和评价。

2.形成背景。随着对学校考察评估的深入,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弄清楚申报的特色项目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优势。如特色项目是在短时间内形成,还是在长期办学以及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是否经过了扬弃和优化,经历了培育、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是否有前期的阶段性成果,并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上体现了其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质风貌。

3.系统性。重点考察申报的特色项目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特色项目不是琐碎材料的拼凑;也不是简单的工作总结或者先进事迹的表彰,而是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有前瞻性的考虑,有理论依据及深度;有实践的背景及效果,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特色项目材料中,既有理论的提炼,也有实践成果的反映,充分体现了特色项目的系统性,使人信服。

4.地位与作用。通过考察申报的特色项目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定。特色项目应在师生中有广泛、深入的影响,在学校办学方面有其特定的地位,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解决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等方面产生明显效应、取得显著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影响与认同。这里主要指社会的影响和认同。重点考察申报的特色项目是否充分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  才培养规律,反应了教育发展的趋势。特色项目的独特的、富有创见性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在社会上和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公认性,并吸引了众多的青年学子前来报考;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一致的认同,毕业的学生普遍受到好评。

6.示范与推广。这是十分重要的考察和评价内容。申报的特色项目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正确的导向性、相对的稳定性、可持续的发展性,在学校的层面、在省(市)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有示范作用,或已获得省(市)以上的优秀教学成果奖。特色项目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显示其鲜活的生机,对其它同类学校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三、重视对特色项目的培育

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高职高专院校施展各自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教育部2004年底统计,在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047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培养成一种模式的人,那是难以想象的事。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内涵的优化、办出个性与特色,既遵循共同的办学规律和原则,同时又具有多样性,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各辟蹊径,独树一帜,真正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特色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淀而成;特色是学校整个教育思想的折射,是教育理念物化的象征,更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其特色和质量是事物的两个方面,鲜明的特色是提高质量的保证;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其本质体现在特色上,没有特色的质量不可能是高质量的。既然一个学校的特色是如此重要,那么学校特别是其领导者就应该自觉地树立培育特色项目的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育学校的特色项目,从“学习”、“思考”、“投入”、“总结”4个方面加以努力。

1.学习与研究。重视特色项目的培育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应该高度重视学习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发展趋势;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特点和成功经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直接引进师资、课程体系、教材等,为我所用。学习和研究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重点学习和研究一些办学成效显著的学校,加强与这些学校的交流。

2.思考与规划。重视特色项目的培育要善于联系自身的实际进行思考。学习、研究的目的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自己、提高自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积累。从学习研究中借鉴,用心去思考自己学校有哪些办学特点和发展优势,从思想观念、学校定位、办学方向,外部内部环境、硬件与软件设施等,扬长避短;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去思考、规划培育学校的特色项目,明确方向,重点突破。

3.投入与实践。重视特色项目的培育要加强投入。这是许多学校的一条成功经验。特色项目的形成需要积累,积累的前提是投入,包括人力、财力、智力的投入。要组织一支队伍,特别是学校领导要身体力行,用创新的人、创新的思维去做创新的事;要实实在在地开展探索性的工作,特别对人才培养起关键作用、产生明显成效的要重点投入;要检查、督促,有效地推动项目的进展。

4.总结与提炼。任何事情要一件一件做、成果要一点一滴积累,项目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就要进行总结并  不断深化,特别是围绕人才培养的成效,从思想认识、实践效果、理论提升等进行挖掘、提炼和总结,同时根据特色项目培育的实际需要对项目的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提出新的任务和奋斗目标。

总之,办学特色的本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办学特色应该在历史背景、人文底蕴、办学理念、师资建设、校风教风、教育科研、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显示其特有的风貌,赋予其内在的活力。然而,一所学校特色的培育决非一日之功,决不可能“梦想成真”,也决不能急于求成,或盲目仿照别人。特色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管理中生长发展、逐步积累而成为内在的力量;特色需要学校成员在共同的教育教  学实践活动中一起锤炼、磨合、交融而成为学校文化和群体理念。因此,特色培育也应该强调以人为本,树立  科学发展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搞好基础性建设,让教师、干部的能量充分释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让受教育者从特色教育中真正受益。特色项目的培育贵在自   觉、重在投入、难在实践、成在坚持。

(《中国高等教育》20057期,董大奎/文)

 

高职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初探

    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      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加强专业建设。因为专业建设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实力和投资效益,是保障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性环节;同时,还关系到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到高职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本文试就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大力进行专业调整与开发

    发展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应地,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促使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需要不断研究不断解决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密切相关。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就必须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和专业开发。

    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但市场需求是动态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灵活地适应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设置专业一定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听取并吸纳企业行业的意见,分析就业形势,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引起工种和岗位的变化及时开发新的专业,削减饱和过剩的专业,或者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嫁接新专业,抑或对部分专业进行合并,推出复合性专业。值得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调整与开发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开设的专业数量要适中,并做到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特色专业与一般专业相协调。这既有利于挖掘学校的现有资源,又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必须不断地对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并开发相关新的课程。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专业的专门化方向,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坚持专业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上岗的需要,又能满足转岗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不能忽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人文教育。在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上,中国、英国、美国、韩国和法国等五国的工程院院长一致提出了工程师应具备人文素养这一主张。随着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职业岗位和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日益加深。社会与企业倡导的人文素养、道德思想、法律与制度等构成的文化内容体现在具体的职业要求之中。因此,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有助于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增强职业意识。这既是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并开发新的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门类较多,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衔接层次应该有不同的课程结构。同时,现代企业的生产是由多门学科知识与技术所构成,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应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普通高校课程内容的“压缩饼干”,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构建有利于实现多种课程目标、有利于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有利于与中职教育和短期培训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构建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另一个方面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必须把加快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因为,实习实训场地不仅是学生掌握应用性技术不可或缺的,也是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产品开发及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现有课程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而且要及时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技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具体要求,即要求优秀学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合格学校要达到50%以上。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所要求的“双师型”的本质内涵应是“产、教、研” 能力达到一定要求,更准确的提法应为“产教研型”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高职院校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一是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应该是硕土以上的高学历群体,因为教师的学历水平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对于青年教师,要尽可能地安排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或脱产研究生。同时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师参加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技能水平等不同内容的培训。培训方式也应灵活多样。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开展老、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教学与专业水平。二是引进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在设立课题时应考虑“产、教、研”三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应有教育教学课题,也要有课程开发课题,还要有产品开发课题。三是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应为教师提供网上学习、网上备课的条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期,唐国庆/文)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的应用性研究

    2004年有关资料统计,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任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是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对整个高职教育体系的运作具有一种导向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评价标准设置不当,将直接影响整个高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为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的基础上,从构建能力目标为起点,以开发评价标准为过程,实施教学评价为结果,建立操作简便、指标量化、注重结果的评价体系。这里,我们将对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一介绍,以期为构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指导思想

    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方式,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其他教育评价方式一样,其本质都是在收集教育信息和在教育结果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的一个过程。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1)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学生整体能力发展水平的全面、规范、科学的评价。

   2)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参与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证考核,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二级管理和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实现传统的过程性管理向结果性管理的转变。

   4)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采取定量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能力水平进行总体评价。

    二、能力目标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明确规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是一个总目标,如何把总目标分解到专业教学中,我们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专业教学的能力目标体系,有利于建立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见表1

 

1  能力目标体系及内涵

职业能力

能力

目标

目标的内涵

公共职业能力

具备相应基本职业能力,达到相应的技能等级

围绕专业要求,开发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标准,如语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公关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规定各专业达到的等级要求

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熟练掌握各专项技能;完成某项职业活动;达到专业要求的技能标准;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开发职业能力模块;整合实践课程专项技能项目;设计项目内容和学习方案;制定技能标准;达到完成职业任务需要的专项能力要求

根据专业职业活动要求,开发、设计综合活动项目内容,要求体现专业主要技能的综合运用,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专业综合活动等途径,完成相应的职业活动

创新能力

完成某项创新活动

通过产品设计、制作、技能竞赛、策划主题活动、自主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思路,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

    三、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依据

    以能力目标为方向,以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依靠广大教师,实行系部自评和学校评价相结合、集中评价和日常检查相结合、定量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力求考核内容明确,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评价专业教学质量。

    (一)教育部教学质量标准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有关规定:

   1)公共职业能力质量标准。合格标准: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尚可,CET—3或英语应用能力(非英语专业)考试累计通过率在50%以上;优秀标准:CET—3或英语应用能力(非英语专业)考试累计通过率达到70%

    2)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合格标准:学生职业能力或专业基本技能合格率达到70%以上、有获得校级以上(不含校级)的科技文化作品;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多数学生能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70%。优秀标准:学生职业能力或专业基本技能合格率达到90%以上、有一定数量获校级以上(不含校级)的科技文化作品;各专业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或社会已开展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学生全部参加考试,通过率达90%

    3)就业与社会声誉。新生报到率:合格标准70%,优秀标准 85%;就业率:合格标准 70%,优秀标准 90%;社会声誉:合格标准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达到60%,优秀标准称职率达到80%及以上。

    (二)浙江省教学质量标准

    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1)计算机(省一级)技能等级考试,优秀标准:合格率80%;合格标准:合格率60%

   2)学生技能抽测,优秀标准:优良率60%以上;合格标准:优良率40%以上。

   3)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优秀标准:60%以上学生获得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4)抽查学生实训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优秀标准:综合评价高;合格标准:综合评价一般。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优秀标准:优良率70%以上;合格标准:优良率40%以上。

   (三)学校《教学工作二级管理考核办法》教学质量标准

    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加省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一级)考试,合格标准累计通过率75%以上,优秀标准95%以上。

    英语应用能力:(非英语专业)CET—3或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累计通过率,合格标准在55%以上,优秀标准75%以上。

    毕业设计(论文):能通过产学合作,联系实际,选题科学。合格标准,规范、质量好,抽查相符率达到80%以上;优秀标准,学生毕业前都有体现综合职业能力或反映就业能力的结果性材料(设计、制作、作品、方案等),抽查优秀。

    四、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在研究能力目标和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我们开发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见表2

  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类别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备注

优秀

合格

教学质量状态评

收集处理信息、语言文字表达、合作协调等能力

合格率90%

合格率80%

校内外专家抽测

英语应用能力(三级或应用英语AB级)

合格率70%

合格率50%

 

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一级)

合格率80%

合格率60%

 

专业技能抽测

优良率60%

优良率40%

校内外专家抽测

课程设计或大作业、理论学习成绩

优良率60%

优良率40%

校内外专家抽测

校毕业论文(设计)抽测

相符率80%

相符率70%

校内外专家抽测

省毕业论文(设计)抽测

达到前三名

达到平均水平

省教育厅抽测

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率100%

参考率80%

 

职业资格证书

合格率90%

全格率70%

 

科技作品、技能获奖

一定数量

校级以上(不含校级)

社会评

新生报到率

85%

70%

 

就业率

90%

70%

 

用人单位综合评价

优良率70%

优良率40%

调查表

 

    五、评价工作的实施和结果评价

    在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各系部领导和全体教师要明确本专业的能力目标和质量标准,着重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责任是否明确,有没有在各主要阶段进行监控;当前教学质量的状态如何,产学合作有没有全程落实,有没有根据质量现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等主要方面开展。对照教学质量标准进行自查,按最近毕业的一届及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教学质量自评。通过自评,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质量状况、主要成绩与经验、问题与不足、改进措施四个方面写出自评概要。

    学校评估组从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落实的措施、教学质量管理与实施办法;教学结果的质量指标统计等方面开展评价。评估采用随机听课、抽查、座谈会、技能抽测等方法结合日常工作开展。评估组在完成各项工作以后,要把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向系部反馈,各分院及专业要根据评估意

见从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质量管理制度与落实、教师素质的提高等主要方面进行认真的总结,提出整改措施。

    评估结果按“全面整改”、“合格”、“单项优秀(项目优秀)”、“优秀”进行公布,评估同时对教学质量管理状态作出评价。

    通过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促进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20045月学校聘请市劳动局和湖州师院有关专家对我校(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10个专业257位学生进行技能抽测,优良率为55.6%,合格率为92.2%,高于2003年优良率44%、合格率83%的水平;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参加技能等级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积极性,各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不断提高。计算机、电子商务、文秘等专业,获得国家信息化培训证书(网络工程师等)、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初程、程序员)、电子商务师、秘书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均超过90%。计算机、电子商务专业有8位学生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经省教育厅专家组抽测成绩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促进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2003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6%,高于省79.2%的评价水平,2004年就业率再创新高达到95.4%,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期,吴建设/文)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创建

专业教室  架起就业“高速路”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1997年借鉴英国BTEC课程教学模式以来,通过与英国威根学院联合办学和学习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等先进职教经验,经过不断地改革与探索,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室,实现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什么是我院(本文作者之一李振华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的专业教室呢?形象地说就是学生从专业教室的这个门进来,毕业时从另一个门出去,他就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但他必须在专业教室完成四项训练:熟练掌握室内设备;用这些设备组成工艺流水线,会编程;在计算机上模拟就业岗位演练;虚拟未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

创建专业教室的指导思想

我院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切入点,确立了“一创新”、“二渗透”、“四结合”的指导思想。“一创新”是指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二渗透”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渗透,实践教学与岗位培训相渗透;“四结合”是指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专业课教学与技能实训相结合,新技术、新工艺讲座与虚拟演练相结合。

专业教室的教学环境

    专业教室的布局以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气氛、反映专业的主流技术、便于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为主要目的。

    专业教室根据专业的不同可容纳20名—40名学生同时学习,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操作和活动空间。例如,我院的生物制药专业教室,既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又配备了体现专业主流技术的关键工艺设备;既营造了常规的理论教学环境,又提供了真实的操作岗位;既能完成产品的加工,又能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价。在这样的教室上课,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所学的专业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

专业教室的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送技术应用性人才。我院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创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加工车间”即专业教室,采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产品”即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专业教室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配置体现专业主流技术的关键设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也是我们设计专业教室的切入点。在专业教室配置体现专业主流技术的关键设备,能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设备的操作原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设备操作、检修和维护技能。学生在专业教室经过专业技能训练,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专业的主流技术和核心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能满足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艺实施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在专业教室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关键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而且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及实验室设备情况,设计工艺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

    我院的“生物制药”课程是在专业教室进行的,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是“银耳多糖的深层发酵生产”。我们采用分组活动的教学方式,由各组学生独立设计和实施药物生产工艺流程。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的过程中,经历了配方设计→工艺条件选择→工艺方案实施→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检验的全过程,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3.借助仿真教具或教学软件,模拟实际生产过程或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由于受到空间和设备规格及数量的限制,某一个专业教室不可能配备专业技能所需的全部设备。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生产或工作的全过程,仿真教具或教学软件成了专业教室必不可少的设备。如我院的微机控制专业教室选用德国FASTO公司生产的小型生产线,该生产线采用五个控制单元,模拟了瓶盖加工、传送、检测等生产全部过程,提供了与实际工业生产相一致的生产工艺过程。该生产线集成了PLC可编程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计算机编程等多项先进技术,关键控制设备(PLC)及MPS设备的组成零部件均为工业用产品,实现了与社会技术现状“零距离”接触。

4.通过计算机虚拟程序,预测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的开发趋势,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及超前意识。高等职业教育要想体现其先进性,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仅仅掌握现有的技术,根本无法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顺应这一发展潮流,我院部分专业在计算机虚拟程序控制方面进行了尝试。

在专业教室,我们配备有各种软硬件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以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进行超前的技术服务储备。ASP.NET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动态Web应用的最新技术,商业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我院01级计算机网络班的白凌同学由于在专业教室已经超前学习和掌握了这项新技术,毕业时被北京工业大学软件所录用,从事商业网站的开发工作。

专业教室取得的成果

1.采用自筹资金或与企业共建的方式,建立了专业教室网络。我院专业教室的建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学院自筹资金建设;二是校企共建。我院目前有与TCL集团合建的轻工TCL网络专业教室、与北京星海乐器有限公司合建的钢琴调律专业实训基地、与用友公司合建的北京高职第一家ERP专业教室(财会金融类专业实训基地)、与丽源公司合建的形象设计专业教室。五年来,我们共投入近2000万元,建立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教室(实训基地)。2002年,我院生物技术实训基地被评为市级实训基地。目前,我校有校外实训基地87个,签有协议的59个。各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几年来,我院以工程技术系为先导,逐步向艺术设计系和经济管理系辐射,已建立各类专业教室22个,初步形成了专业教室网络。

2.以专业教室为基地,形成了“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学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标。专业教室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孵化器”,学生经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从普通教室进入专业教室,从基本技能训练逐渐过渡到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以专业教室为基地,形成了“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

3.培养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室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普通教室。专业教室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能改革课程内容,适应新的要求,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能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在专业教室进行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培养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

4.专业教室扩展到产学研合作。经过不断的实践,我院有的专业教室已外延到企业,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如钢琴调律专业教室,从它一建立就和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钢琴调律专业教室的设备是北京星海乐器有限公司无偿提供的,共10余架钢琴,包括最新流行的三角钢琴。北京星海乐器有限公司的总工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担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到企业实习,总工亲自带班;在专业教室上课的教师来自企业,有全国乐器协会调律师分会会长金先彬、北京星海乐器有限公司总工及技术人员;专业教室上课用的教具都是企业工程师自己制作的。钢琴调律专业从专业建设到招生、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就业都紧紧依托行业。北京星海乐器有限公司还在我院设立了4万元的“星海钢琴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并由企业和校方共同制定了奖学金奖励办法。几年来,钢琴调律班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每年的就业率都是100%。同时,钢琴调律专业教室还是全国钢琴调律师分会的培训基地,承担着华北地区钢琴调律师的培训与考核发证工作。

专业教室既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开拓创新的机会。教师在专业教室授课,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教学环境。学生可通过真实操作获得直观的印象、实际的训练,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专业教室的大门一直通向企业,实现了产学研结合,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期,李振华  辛秀兰   张俊茹/文)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高职院校能否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近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不断创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连续3年在99%以上。企业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学院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一、“学工交替”模式

    该模式是学院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敏孚企业共同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生到校后,第一学期先在企业实习,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入学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学生通过轮岗实习,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现状,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能力要求;第二、四、五学期,由学校实施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参加生产实践,第六学期可独立上岗并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这是一种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1.先企业实践,后学校学习。

    此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先学习理论  知识,后参加企业实习,用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实践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作用。学生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通过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企业的技术水平、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在实践中认识到理论技术学习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由学校进行知识、技术、技能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企业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企业作为模式的主要实施者,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专业教学计划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商讨确定;二是学生第一、第三等学期在企业实践期间,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并结合生产实际,每周给学生开设3—6学时左右的专业技术课,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装配工艺、机械工业企业管理、产品技术文件、现场管理、经理班长素质要求和品质管理等课程,由企业实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知识等全面教育;三是企业在学校建设实训工场,提供实训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等。企业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延伸,学校则成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库,学校的专业教学同企业的技术要求密切结合,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效果更好。

    3.学生兼有双重身份。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是企业的员工;而作为企业的一员,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切要以企业的标准要求自己,企业在第一学期每月发给学生300—600元不等的津贴,第三学期起,按企业员工的标准,同工同酬。在学校学习期间,是学生,以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要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因此,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承担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学生“企业人”意识的树立,职业素质的提高。

    4.双重教学场所。此模式把企业和学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校的教学场所延伸到了企业,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在企业里既是技术的学习者,是学生,又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是员工,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在企业学习和顶岗工作期间,感受了企业独有的文化和精神,这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

    学工交替”模式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学院与宁波精意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在模具设计与应用专业共同实施的“模具CAD/CAM”项目化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把企业资源引入学校,校企双方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的典型做法。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把“模具CAD/CAM”的培训场所设在学校,并提供培训所需的计算机、数控机床、专业师资等软硬件设备;学校  提供培训所需场地,组织培训学生。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企业负责模具生产过程所必须具有的模具设计、数控编程、CNC操作三项核心能力的强化培训,负责对培训考核合格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企业资源的学校化。模具设计与应用专业的“模具设计、数控编程、CNC操作”三项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而目前学校的设备和师资还无法达到企业的培训要求,通过把企业的培训场所设在学校,实行了企业资源学校化,达到了引进企业先进设备和优秀师资的目的,既节省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又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

    2.突出核心能力培养。针对模具人才市场的需求,从模具专业人才完成模具生产过程所必须具有的模具设计、数控编程、CNC操作三项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产品开发的流程(即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核心能力要求)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强化三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和实践。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胜任从设计、生产到检验的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

    3.企业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对参加培训,成绩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企业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

    目前,首批参与“项目化教学”的40多名学生已全部就业,有的月工资已达至3500元以上。2004年,报名参加“项目化教学”的学生达到180多人,企业通过面试,最后录取了120多人,“项目化教学”已成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三、“2+1订单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学院与宁波海天机械有限公司在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合作育人模式。它是一种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后全部在用人单位就业的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是,学校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并按企业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的教育。学生一、二年级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企业负责岗位技术要求、技术规范等培训和学生实习成绩考核工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发给50015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毕业达到企业录用要求的,由企业录用。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

    1.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和用人协议。“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校企双方通过签订用人和人才培养“订单”来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保证合格人才被录用到企业工作。按培养协议,学院的主要职责是: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以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需要;负责订单培养学生的初步面试和学生的组织、安排工作;参与学生在企业实习、生产期间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负责学生在实习、生产期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等。企业的主要职责有:负责对订单培养学生的实习、生产期间工作岗位的落实并安排工作;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生产期间的专业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专业技术课程的师资;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生产期间的考核工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2.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制定培养计划,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制定,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同时,校企双方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投入相应的人、财、物,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支撑,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为了使培养的“订单”人才符合海天集团的技术要求,海天集团给学校提供了加工设备,供学校人才培养所用。

    3.企业落实学生的就业岗位。凡符合毕业要求且在企业实习工作期间表现良好者,由海天集团录用为正式员工。

    四、“E&T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学院与上海伟业人力资源公司在市场营销专业共同组织实施的一种育人模式。它是一种企业参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主要包括:以能力测评及职业生源规划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为手段,通过精神激励,实践演练,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素质、知识、能力各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使学生毕业时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稳定的心理素质、有效的沟通能力及规范的岗位操作能力,从而成为能从事营销与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它由知识教育和能力、素质训练2个系统组成。EEducation)系统:即知识教育系统,由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3大模块组成;TTraining)系统:即培训系统,由素质训练、技能培训2大模块组成。

学校负责E系统教学,企业负责T系统的培训。

    2.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如在文化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开展对学生的能力测评和职业生涯指导,通过能力测评和职业生涯指导,达到正确认识自我,制定个人目标,树立自信心,调整心态,规范个人行为的素质训练目的。而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通过企业开展的毕业指导和实习实训,达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操作能力,灵活的岗位应变能力的素质训练目的。

     3.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一是ET课程注重与更高层次教育的衔接,以利学生毕业后的深造;二是课程与岗位实际工作需求结合起来,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职业发展阶段;三是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习意愿,开发学习潜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以利于工作后的继续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20053/4期,任君庆 苏志刚/文)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和谐社会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笔记八篇/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9卷第1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李学举//求是,20057

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的基础——谈建设和谐社区/陈平//求是,20057

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基/朱善璐//中国教育报,2005419日,3

在发展中探索和谐  在和谐中推进发展/王荣//学习与研究,2005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李连仲//学习与研究,2005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虞云耀//前线,20054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郑杭生   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农业经济

美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王超//学习与研究,2005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与弥补探讨/李敏//农业经济导刊,20053

我国未来几种主要农产品的未来需求——从可变需求收入弹性看/吴金环  傅泽田//农业经济导刊,20053

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WTO农业技术标准/刘宇虹//农业经济导刊,20053

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辨析及安全保障思路/王玉环   徐恩波//农业经济导刊,20053

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盛玉奎   蓝万炼//农业经济导刊,20053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资金需求预测/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课题组//农业经济导刊,20053

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刘远//农业经济导刊,20053

推广实施农业标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创新/闵耀良//农业经济导刊,20053

无公害农产品交易特征及其规制/李勇  任国元   杨万江//农业经济导刊,20053

中国的饲料工业:发展和趋势/秦富  尹金辉//农业经济导刊,20053

中国乳品加工业的过度竞争分析/王威  顾海英//中国农村经济,2005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农村经济,20052

生物能源与农村产业革命/方行明//中国农村经济,2005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模式的探索——北京郊区“郑各庄现象”实证/章政//中国农村经济,20052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的产权制度/朱巧玲//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黄祖辉  王敏   宋瑜//管理世界,20053

中国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陈卫平   赵彦云//管理世界,20053

农产品期货价格形成机理研究/吕东辉

杨印生    王旭//农业技术经济,20052

现代参与式农业的发展条件与路径选择/赖涪林//农业技术经济,20052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出效果的地区差异/韩国良//农业技术经济,20052

农业财政效率实证分析/冷志杰  唐焕文//农业技术经济,20052

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根本出路/冯海波//经济体制改革,20051

我国农村公共支出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李燕凌   李立清//农业技术经济,20052

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卢布  陈印军   吴凯//农业技术经济,20052

种子产业化:趋势、困境与政策安排/朱洲//农业技术经济,20052

试析我国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的转变设想/周建锋  傅剑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报,20044

 

经济学

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涂正革肖耿//经济研究,20053

外商直接投资与管理知识溢出效应:来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证据/袁诚   陆挺//经济研究,20053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吕江林//经济研究,2005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研究与评价/王守法//经济研究,2005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问题讨论综述/付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依据/郭庆旺

赵志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知识经济讨论问题的新进展/邹明红  张培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行业经济表现评估——基于国有电力、热力行业的案例分析/郭庆旺  张旭明   贾俊雪   肖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中国经济调整及前景展望/吴敬链//新思路,20052

中印经济增长中的软硬基础设施比较/黄亚生//新思路,20052

 

管理学

中国企业投融资行为研究/齐寅峰   //管理世界,20053

控制权转移、产权改革及公司经营绩效之改进/徐莉萍  陈工孟  辛宇//管理世界,20053

基于信托的企业资产融资结构及融资效率研究/张雷  王平心//管理世界,20053

构造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研究/王自强   王浣尘//管理现代化,2005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左红英//管理现代化,20051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美高科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比较研究/梁莱歆  //管理现代化,20051

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理论思考/方光正//管理现代化,20051

 

●国际贸易

管理贸易理论文献综述/李群//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52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郑吉昌  夏晴//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52

WTO贸易与环境议题:发展中成员的视角/陈建国//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52

外贸经营权开放后的出口竞争秩序探索/张友仁//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52

如何界定反倾销调查中的“生产成本”概念/潘煜双//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52

论中国反倾销竞争力/于永达//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52

论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范围的属地与属人原则/袁凯   项国清   任伟宁//国际贸易问题,20054

跨国公司进入模式、技术转移及其政策启示/冯春丽   刘海云//国际贸易问题,20054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外贸易视角的分析/宋京//国际贸易问题,20054

 

      电子商务

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白丽//电子商务,20053

《电子签名法》不再孤立/中国电子商务,20054

电子标签在中国悄然挺进/张素娟//中国电子商务,20054

隐私保护考量电子商务“以人为本”/《中国电子商务》编辑部//中国电子商务,20054

唤醒电子商务权益保护/张素娟//中国电子商务,20054

海尔:用市场链引领电子商务/郑伟涛//中国电子商务,20054

第三方虚拟支付崛起/伍利华//中国电子商务,20054

 

金融与保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王元龙//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论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高中良//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银行体制、破产成本与政府担保/廖国民   刘巍//管理世界,20053

论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顾建光//经济体制改革,20051

我国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其改革建议/殷成东//经济体制改革,20051

国有银行的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兼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安排与制度变迁/熊鹏//经济体制改革,20051

问题类证券公司破产原因及处置方式研究/王长江//《经济管理》20056

我国银行监管与国际接轨问题研究/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课题组//金融与保险,20053

中国金融监管的反思与新选择/何德旭 //新思路,20052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尹毅飞//金融与保险,20053

加强和完善在华外资银行监管/郑泽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国有商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皇甫秀颜//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策略选择和绩效评价/刘伟//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经济增加值在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计划财务部课题组//金融论坛,20053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唐国储//金融论坛,20053

论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改革/谢家智//金融与保险,20053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思路/卢平  蔡友才//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金融业全面开放条件下中资保险公司的国际化策略/王俊寿//金融与保险,20053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宏涛

张梅//金融与保险,20053

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张昭霖//金融与保险,20053

 

      财务与会计

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理论、现状与对策/《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组//会计与研究,2005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定期轮换制的博弈分析/李兆华//会计与研究,20053

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应用/魏明海//会计与研究,20053

“四大”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审计市场结构优化/周红//会计与研究,20053

审计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袁园  刘骏//会计与研究,20053

中国企业核算一体化的系统整合研究/邵建利  刘仲英//会计与研究,20053

审计报告的不同解读/魏朱宝  聂曼曼//会计与研究,20053

中国会计研究成效问题分析/杨雄胜 //会计与研究,20053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肖淑芳   胡伟//会计与研究,20053

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陈玉龙//会计之友,20053

高职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吴雅琴//会计之友,20053

加强会计实验教学   培养符合教育目标的会计人才/汤寿珩//会计之友,20053

欧洲国家财务报告功能的演进及启示/崔文静  张炜//会计之友,20053

Excel的“规划求解”进行决策分析/董淑芳///会计之友,20053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秦宇//会计之友,20053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制度的有效性/郝玉贵//会计之友,20053

财政收费票据管理改革探讨/姜文军//会计之友,20053

企业财务危机的风险控制/边姜//会计之友,20053

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问题初探/黄虹//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3

论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蔡俊//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3

试论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张献英//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3

 

      法学

当代中国刑法中的人权保护/赵秉志//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9卷第1

刑法国际化视野下的我国刑法理念更新/苏彩霞//中国法学,20052

“劳动三权”:构筑现代劳动法律的基础/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论人身损害赔偿金的定期金给付方式/刘竹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与立法问题思考/徐孟洲  张晓婷//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3

农村税费改革之经济学、法学思考/尹建国//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3

试论土地保障功能的法律制度完善——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谈起/刘广明//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3

跨国电子商务与营业税—中国的选择/陈红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3

所有权和产权的立法分析/刘文忠//民商法,20053      

关于我国物权立法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林旭霞//民商法学,20053

船舶优先权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冲突和解决/刘怡如//民商法学,20053

商标审查、评审案例点评/曹新伟//民商法学,20053

高智能犯罪研究/张晶   刘焱//法学,20053

民营企业生存权的宪法保障路径—兼论我国宪法相关规定的完善/陈柳裕  王坤//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3

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邓正来//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3

论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在私法上的效力/吕艳辉//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3

论政府执法方式及其变革/肖金明//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3

美国科技领域法律政策框架概览/孙孟新//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构建(二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平台的实施方案/娄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认知心理学与高职英语教学/扈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高职《财务会计》教材应具有的主要特色/左桂云   张瑞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践与探索/赵耀   齐鲁光//教育与职业,20058

依托校办产业优势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彭奏平   朱江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詹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SWOT分析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邓冬梅    朱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SWOT分析/杨进//职业技术教育,20052

高职教育教学评价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刘晓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国际比较/彭红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就业导向:迈向“职业自觉”的战略抉择——对高职教育战略定位的理性思考/张妙弟  贡文清//职业技术教育,20052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易元祥  沈红//职业技术教育,20052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李水山//职业技术教育,20052

农业高职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柳建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黄亚妮//职业技术教育,2005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e-learning发展政策概况与启示/荀莉//职业技术教育,20052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王丽玫  贺云//教育与职业,20058

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与思考/葛伟//教育与职业,20058

多媒体教学模式: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王立功  邓铁//教育与职业,20058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就业指导/宋建蓉   曹红卫//教育与职业,20058

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任运康//教育与职业,20058

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学生工作/王中君//教育与职业,20058

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与实践/褚颖//教育与职业,20058

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的对策研究/袁玉娟//教育与职业,20058

 

计算机科学

跨平台Web网页防火墙构建/龚珍  王乖//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

JAVA语言的多态性及其应用研究/蓝雯飞  周俊  陈淑清//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

网关省行集中运作模式的研究与实现/江晓明  胡祥明  金朋  罗敬东//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

Windows2000下基于PVM的并行计算实践研究/尚月强//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

基于WebSQL  Server中存取图形文件的实现/李蕾//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

网站建设的一般原则及网站推广技巧/郑秀琴   诸葛理绣//微计算机应用,20052

远程教学中COD的组播实现/许晓东  张萍武//微计算机应用,20052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综述/孙少华  徐立中//微型机与应用,20054

.NET中基于XML的异构数据转换技术的研究/郭广军   刘凤龙   胡玉平//微型机与应用,20054

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卡系统方案设计/葛泓//微型机与应用,20054

面向对象的Petri网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廖晓文   吴永明//微型机与应用,20054

CMAR算法的分析与改进/谈恒贵 李游华  王文杰//微型机与应用,20054

数字图书馆中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信息检索模型的研究与实现/潘建国  毛黎莉//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3

可信计算平台与安全操作系统/沈昌祥//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54

智能入侵检测技术述评/杨卫平  黄烟波  段丹青//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54

构建完善的校园网防毒系统/康洁//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54

无线网络安全与认证/张东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54

网络蠕虫与IDS防范/郭慧男   荆涛//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54

分布式三层交换机校园网/闫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程

邓泽功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9                                                                                                                                                                                                                                                                                                                                                                                                                                                                                   

 

办公室文书写作与管理制度范本

胡占友        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1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吴雪萍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研究

刘兰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

 

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组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7

 

农村义务教育:税费改革下的政策执行

张强         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

 

高等农业教育改革探索

张岳     张雨金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

 

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

李小云        等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知识产权案例精解

丁丽瑛     王灵石    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8

 

北京农村年鉴.2004

焦守田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0

 

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王永龙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1

 

农业产业化新论

丁力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李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农业经济学

朱道华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8

 

比较优势、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业发展

刘拥军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0

 

农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度量

(美)亚尔·蒙德拉克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2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农业发展

郭剑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

 

农业标准化培训大纲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4.9

 

制度创新与市场发育:中国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彭建强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

 

高级财务会计

马玉珍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会计学基础模拟实验

隋秀娟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

 

金融市场学

沈悦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4.8

 

信托投资学

曹建元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6

 

制度、组织与中国的经济改革

张军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5

 

国际商务谈判

罗树民         等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10

 

世界500强用人方法

梁军               

九州出版社,2004.9

 

市场调查与预测

雷培莉     姚飞      编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10

 

中关村失落

方兴东     蒋胜蓝    

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8

 

新编税务筹划与设计手册

郭春芳        主编

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4.9

 

新编税务法规疑难问题解答

郭春芳         主编

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4.9

 

国际税收学

潘明星          等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4

 

模拟查账与案例解析:几种新经济业务的税务检查方法.第2辑

刘军        主编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7

 

中国经典营销案例集

肖劲风       主编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1

 

破解企业市场营销风险

吕叔春        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1

 

经济管理新思想解读与应用

刘伟         等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8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

郑秉文         等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

 

破解企业战略决策风险

吕叔春         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

 

世界管理学名著导读手册

卢大振         主编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4.12

 

世界经济学名著导读手册

卢大振         主编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2     

 

较量:国企改革激情大辩论

李开发         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2

 

财产保险案例分析

许飞琼         编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9

 

国有资产管理与评估

刘玉平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10

 

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

董杰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罗正英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

 

中国统计年鉴.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9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  使用  运营

姜维壮    梅阳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

 

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李宇红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0

 

办公自动化技术及应用教程

赵元哲        编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7

 

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证”课程解决方案

高林     许远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4.8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程

张艺全     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

 

计算机文化基础

苏钦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8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美)罗纳德  J.  诺曼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1

 

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性能设计(4版)

(美)W.斯托林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

 

多媒体技术:计算、通信和应用

(美)Ralf  Steinmetz (美)Klara  Nahrstedt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2

 

计算机组成和设计:硬件/软件接口

(美)David  A.Patterson  ()John  L.Hennessy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

局域网组建与管理

尹敬齐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TCP/IP协议族

()Behouz  A.Forouzan    ()Sophia  chung   Fegan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

 

小型团队软件开发:以RUP为中心的方法

(美)Gary  Pollice      等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8

 

AutoCAD 2005中文版机械制图时尚创作百例

胡仁喜   等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

 

Flash  MX 2004活学活用300问

齐锦刚       等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

丁芝芳      刘杰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PowerPoint案例阶梯导学

吕岩岩     黄欢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

吴昌平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1